原著聊斋故事卷三:鲁公女(一)
原著聊斋故事卷三:鲁公女(一)
山东招远有个叫张于旦的人,性格洒脱豪放,不受拘束。他在一座幽静的寺庙里读书。当时,当地的县令鲁公是辽东一带的人,鲁公有个女儿,特别喜好打猎。
有一回,张于旦偶然在野外碰见了她,只见那女子风姿绰约,容貌清秀,身上穿着华丽的锦貂皮衣,骑着一匹黑色的小马驹,那轻盈的模样,就好似从画里走出来一般。张于旦回去后,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她的容颜,心里对她满是倾慕与思念。
后来,张于旦听闻那女子突然离世了,他悲痛万分,哀伤得都快断了气。鲁公因为家乡路途遥远,就把女儿的灵柩寄放在了张于旦读书的寺庙里。张于旦对这女子的灵柩敬重得如同对待神明一样,每天早晨必定会燃香,吃饭前也一定会去祭拜。每次他都会把酒洒在地上,祈祷着说:“我只看了你一眼,就魂牵梦绕,再也忘不掉了呀。没想到你这样美好的人儿,竟然一下子就没了。如今你近在眼前,却又好像隔着万水千山那般遥远,这心里的遗憾可怎么消解啊!不过呢,人活着的时候有诸多约束,死了倒没什么禁忌了,要是你在九泉之下真有灵的话,就请你脚步轻盈地来我这儿吧,也好慰藉一下我对你的这份爱慕之情呀。”就这样,他日夜不停地祈祷,差不多持续了半个月呢。
一天晚上,张于旦正挑着灯夜读,忽然一抬头,就看见那女子面带笑容地站在灯下。张于旦又惊又喜,赶忙起身询问。女子说:“被你这份深情所打动,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了,所以也就顾不上私奔这样的嫌疑了。”张于旦高兴坏了,从此,两人每夜都相聚在一起,亲密无间。
女子对张于旦说:“我生前喜好骑马射箭,以射中獐子、猎杀鹿儿为乐事,罪孽实在深重,死后都没个归宿呀。要是你真心疼爱我,那就麻烦你代我诵读《金刚经》一藏之数(指全部的数量),那我生生世世都不会忘了你的恩情。”张于旦恭敬地接受了这个嘱托,每天夜里起来,就到灵柩前捻着佛珠诵读经文。
偶尔赶上节日,张于旦想带女子一起回家去。女子担心自己脚力弱,经不起长途跋涉。张于旦便提出抱着她走,女子笑着答应了。那感觉就好像抱着个婴儿似的,一点也不觉得沉重累赘。此后这便成了常事,就连张于旦去参加考试,也把女子带着一起呢。不过,出行必定是在夜里。
后来张于旦要去参加乡试,女子对他说:“你的福分比较薄,去了也是白跑一趟呀。”张于旦听了她的话,就没去参加。
这样过了四五年,鲁公被罢了官,穷得都没办法把女儿的棺材运走,打算就在当地找个地方下葬,可又发愁没有合适的墓地。张于旦便主动说:“我在寺庙附近有块薄田,愿意用来安葬小姐。”鲁公听了很是高兴。张于旦还尽力帮忙操办葬礼。鲁公心里很感激他,却又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。鲁公离开后,张于旦和女子依旧像往常一样情意绵绵。
有一天夜里,女子侧身依偎在张于旦怀里,泪珠像豆子一样滚落,说道:“咱们五年的恩爱时光,到今天就要分别了呀!承蒙你对我的大恩大义,就算几辈子也报答不完啊!”张于旦惊讶地问她怎么了。女子说:“承蒙你对我这个黄泉之下的人这般照顾,我要诵读的经咒数量已满了,如今我能转世到河北卢户部家去了。要是你没忘记今天的话,过了这十五年,等到八月十六日那天,麻烦你去那儿与我见上一面。”张于旦流着泪说:“我如今都三十多岁了呀,再过十五年,都快入土了,去见面又能怎样呢?”女子也哭着说:“我愿意做你的奴婢来报答你呀。”过了一会儿,女子又说:“你送我六七里路吧。这一路上荆棘挺多的,我的衣裳长,不好走呢。”说完,就搂住了张于旦的脖子。
标签: